东昌府区:万亩大方织锦绣 沃野平畴好“丰”景
东昌府区:万亩大方织锦绣 沃野平畴好“丰”景
东昌府区:万亩大方织锦绣 沃野平畴好“丰”景麦粒小满未全熟,丰收在望喜心头。初夏小满时节,鲁西大(lǔxīdà)地上麦浪(màilàng)翻涌,青黄色的(de)小麦奏响即将(jíjiāng)收获的欢歌。走进东昌府区粮食高产田(tián)万亩大方建设片区,放眼望去,地块平整,阡陌纵横,一幅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的现代化农业新图景徐徐展开。
去年8月,聊城市启动试点建设粮食(liángshí)高产田“万亩(wànmǔ)大方”,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单产提升路径,打造“吨半粮”产能建设升级版。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建设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托土地流转或生产托管开展规模化生产,通过水肥一体化、农机装备高端化、管理智能化、技术规程化等综合施策,实现社会化服务(fúwù)、全程机械化全覆盖。实行统一(tǒngyī)良种(liángzhǒng)、统一深耕深翻(shēnfān)、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管理模式等“六统一”管理方式(fāngshì),将(jiāng)“万亩大方”建成高产田,示范带动全市粮食作物(liángshízuòwù)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2024年(nián)东昌府区粮食收获面积166.52万亩(wànmǔ),比去年增长0.23万亩,增幅0.14%;粮食总产16.56亿斤(yìjīn),小麦、玉米合并单产(dānchǎn)1000.01公斤/亩(其中小麦483.52公斤/亩,玉米516.49公斤/亩),成功完成“吨粮县”创建,成为聊城市第二个(dìèrgè)、全省第八个(dìbāgè)“吨粮县”。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从肩挑背(bèi)扛到智慧(zhìhuì)农业,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东昌府区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正以(yǐ)基础设施为根基、以新型主体为引擎、以科技应用为支撑,书写(shūxiě)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水源,是(shì)卡住高产稳产的咽喉。
“这灌浆水浇得及时,今年小麦亩产稳超千斤!”5 月(yuè) 21 日,东昌府区梁水镇杨天洪村党支部书记杨一君站在地头上,随手薅下一支(yīzhī)青黄相间(xiāngjiàn)的麦穗。掌心轻搓,麦粒入口咀嚼。对(duì)地处盐碱涝洼区的梁水镇镇百姓而言,这千斤产量背后,是与土地博弈的艰辛 —— 当地(dāngdì)北部地下水苦咸,全靠黄河水压碱 “解渴”,每增产百斤(bǎijīn)都凝聚着无数心血。
曾几何时,浇地是村民(cūnmín)们的 “老大难”。“水泵、柴油机往地头一架,‘小白龙’管道一铺就是一二百米,弯着腰(wānzheyāo)来回折腾。” 年过六旬的杨一君掰着手指回忆,“遇上(yùshàng)农忙,还得把在外(zàiwài)打工的儿子喊回来(hǎnhuílái)搭把手。” 但如今,杨天洪村 1600 多亩的土地已(yǐ) “改头换面”。8 座引水泵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5000 米引水管道纵横交错,村民只需接上管道接口、轻刷卡(shuākǎ),黄河水便能 “按需配送”。
“现在浇地就跟(gēn)拧水龙头一样方便(fāngbiàn)!” 杨一君竖起大拇指,“三十多亩地,三天就能浇完,我一个人(rén)也能轻松搞定。” 从肩挑背扛到 “智慧灌溉(guàngài)”,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蝶变,正让盐碱地变身 “吨粮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丰收答卷。
梁水镇镇刘(liú)官营等村还在兴修水利的(de)基础上,硬化了生产路、水泥桥等。“尤其是秋收抢收时(shí),遇到连阴雨,道路泥泞,收割机都没法进地作业抢收。”刘官营村党支部书记邢树忠(xíngshùzhōng)说,“现在我们村两千亩农田(nóngtián)都硬化了生产路,机耕路、生产路,路路通达,农机直接开到地头。”
东昌府区坚持(jiānchí)全域统筹,打破镇村界限,集中连片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整合水利、交通等涉农资金4.66亿元。目前(mùqián),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2.45万亩(wànmǔ)。提升(tíshēng)项目区耕地质量(zhìliàng)提升0.5—1个等级,灌溉水利用率提高(tígāo)30%,项目区粮食产能提升20%,亩均增产粮食达到100公斤以上。推动“小田并大田、碎田变整田”改革,实现规模化经营率提升35%。
新型经营主体(zhǔtǐ)不断涌现
在国企工作九年后,2016年,陈洪宝回到东昌府区侯营镇老鸦陈村成立了聊城市宝丰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年可销售粮食近10万吨。作为一名资深“粮食经纪人”,陈洪宝懂市场,也懂种植。2017年,他(tā)又成立聊城市宝丰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2000亩。陈洪宝一头连(lián)着农户,另一头连着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路(lù)北侧的(de)这块小麦是育种小麦,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贵两毛钱,路南侧是优质(yōuzhì)麦,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贵一毛钱,我们(wǒmen)去年(qùnián)发展优质麦‘订单’1000多亩,统一(tǒngyī)提供种子和农资套餐(tàocān),保障(bǎozhàng)粮食稳产、高产。”陈洪宝说。今年他又向粮食加工延伸,投资建设了聊城鲁粮面粉坊,前不久刚刚实现投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带动效应持续增强,不断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截至目前,东昌府区拥有农民合作社1571个(gè)、家庭农场582个,全区小麦、玉米等(děng)粮食作物农业生产(shēngchǎn)托管(tuōguǎn)面积110万亩,其中多环节托管100万亩,托管服务面积占粮食生产比重达90%以上,服务小农户11.98万户(wànhù)。开展(kāizhǎn)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重点(zhòngdiǎn)发展多环节、全程化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 全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占粮食生产比重达到90%以上。
小麦丰收在望,5月15日,聊城市东昌府区辛王(xīnwáng)顺丰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伟正带领工人正改造、组装滴灌管回收机,使用了一个春季的滴灌管回收之后,便于小麦收割(shōugē)和玉米(yùmǐ)播种。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从2015年返乡流转土地(tǔdì)至今,流转土地面积达(dá)5000亩,托管农田5000亩,是名副其实的(de)“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聊城最美种粮大户”。“近几年随着(suízhe)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进度加快,我愿意为更多的种粮大户提供这些(zhèxiē)种植模式及经验,降低种植风险。”王伟说。
王伟一直外出不断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生产经验,结合本地的种植(zhòngzhí)环境来发明(fāmíng)了(le)(le)改进了农机具,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他将小麦从传统的宽幅播种模式改为超宽幅播种模式,实现(shíxiàn)了小麦无垄种植,大大的提高小麦的分蘖能力,提高了亩穗数,加大了千粒重,提高了抗倒伏能力、提高了产量(chǎnliàng)的同时也降低了种植风险;玉米从传统的等行距种植模式改为超宽窄(kuānzhǎi)行种植模式,同时也采用了种、肥、水、同播技术,实现了在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进行一播全苗,这种模式结合玉米品种及(jí)肥料(féiliào),种植密度由4000株(zhū)/亩增加到5500株/亩,合理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田间采光透气性也提高了。从而提高了产量,降低种植风险。
在王伟(wángwěi)的地头上,四情监测站大屏不断闪烁着土壤盐分、氮、磷等数据,其中智能虫情(chóngqíng)测报灯结合光诱捕、图像识别(túxiàngshíbié)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kě)自动识别种害虫种类,精准统计害虫的密度。近年来,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还着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技术,建成四情监测站5处(chù),实现土壤墒情、苗情、虫情、灾情实时预警。
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晓珍表示,东昌府区已成功创建“吨半粮(bànliáng)”产能示范区12.36万亩,计划集成资源建设(jiànshè) 14万亩高产引领区,重点开展良种培育、农机(nóngjī)更新、社会化(shèhuìhuà)服务体系搭建等工作。未来将深化与农业高校合作,积极(jījí)引导种业企业开展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jìshù),更新高端农机500台,建设 3个区域性社会化服务中心,全方位(quánfāngwèi)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众新闻记者 高田 通讯员(tōngxùnyuán) 王忠友 张振祥 )
麦粒小满未全熟,丰收在望喜心头。初夏小满时节,鲁西大(lǔxīdà)地上麦浪(màilàng)翻涌,青黄色的(de)小麦奏响即将(jíjiāng)收获的欢歌。走进东昌府区粮食高产田(tián)万亩大方建设片区,放眼望去,地块平整,阡陌纵横,一幅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的现代化农业新图景徐徐展开。
去年8月,聊城市启动试点建设粮食(liángshí)高产田“万亩(wànmǔ)大方”,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单产提升路径,打造“吨半粮”产能建设升级版。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建设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托土地流转或生产托管开展规模化生产,通过水肥一体化、农机装备高端化、管理智能化、技术规程化等综合施策,实现社会化服务(fúwù)、全程机械化全覆盖。实行统一(tǒngyī)良种(liángzhǒng)、统一深耕深翻(shēnfān)、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管理模式等“六统一”管理方式(fāngshì),将(jiāng)“万亩大方”建成高产田,示范带动全市粮食作物(liángshízuòwù)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2024年(nián)东昌府区粮食收获面积166.52万亩(wànmǔ),比去年增长0.23万亩,增幅0.14%;粮食总产16.56亿斤(yìjīn),小麦、玉米合并单产(dānchǎn)1000.01公斤/亩(其中小麦483.52公斤/亩,玉米516.49公斤/亩),成功完成“吨粮县”创建,成为聊城市第二个(dìèrgè)、全省第八个(dìbāgè)“吨粮县”。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从肩挑背(bèi)扛到智慧(zhìhuì)农业,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东昌府区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正以(yǐ)基础设施为根基、以新型主体为引擎、以科技应用为支撑,书写(shūxiě)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水源,是(shì)卡住高产稳产的咽喉。
“这灌浆水浇得及时,今年小麦亩产稳超千斤!”5 月(yuè) 21 日,东昌府区梁水镇杨天洪村党支部书记杨一君站在地头上,随手薅下一支(yīzhī)青黄相间(xiāngjiàn)的麦穗。掌心轻搓,麦粒入口咀嚼。对(duì)地处盐碱涝洼区的梁水镇镇百姓而言,这千斤产量背后,是与土地博弈的艰辛 —— 当地(dāngdì)北部地下水苦咸,全靠黄河水压碱 “解渴”,每增产百斤(bǎijīn)都凝聚着无数心血。
曾几何时,浇地是村民(cūnmín)们的 “老大难”。“水泵、柴油机往地头一架,‘小白龙’管道一铺就是一二百米,弯着腰(wānzheyāo)来回折腾。” 年过六旬的杨一君掰着手指回忆,“遇上(yùshàng)农忙,还得把在外(zàiwài)打工的儿子喊回来(hǎnhuílái)搭把手。” 但如今,杨天洪村 1600 多亩的土地已(yǐ) “改头换面”。8 座引水泵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5000 米引水管道纵横交错,村民只需接上管道接口、轻刷卡(shuākǎ),黄河水便能 “按需配送”。
“现在浇地就跟(gēn)拧水龙头一样方便(fāngbiàn)!” 杨一君竖起大拇指,“三十多亩地,三天就能浇完,我一个人(rén)也能轻松搞定。” 从肩挑背扛到 “智慧灌溉(guàngài)”,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蝶变,正让盐碱地变身 “吨粮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丰收答卷。
梁水镇镇刘(liú)官营等村还在兴修水利的(de)基础上,硬化了生产路、水泥桥等。“尤其是秋收抢收时(shí),遇到连阴雨,道路泥泞,收割机都没法进地作业抢收。”刘官营村党支部书记邢树忠(xíngshùzhōng)说,“现在我们村两千亩农田(nóngtián)都硬化了生产路,机耕路、生产路,路路通达,农机直接开到地头。”
东昌府区坚持(jiānchí)全域统筹,打破镇村界限,集中连片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整合水利、交通等涉农资金4.66亿元。目前(mùqián),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2.45万亩(wànmǔ)。提升(tíshēng)项目区耕地质量(zhìliàng)提升0.5—1个等级,灌溉水利用率提高(tígāo)30%,项目区粮食产能提升20%,亩均增产粮食达到100公斤以上。推动“小田并大田、碎田变整田”改革,实现规模化经营率提升35%。
新型经营主体(zhǔtǐ)不断涌现
在国企工作九年后,2016年,陈洪宝回到东昌府区侯营镇老鸦陈村成立了聊城市宝丰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年可销售粮食近10万吨。作为一名资深“粮食经纪人”,陈洪宝懂市场,也懂种植。2017年,他(tā)又成立聊城市宝丰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2000亩。陈洪宝一头连(lián)着农户,另一头连着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路(lù)北侧的(de)这块小麦是育种小麦,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贵两毛钱,路南侧是优质(yōuzhì)麦,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贵一毛钱,我们(wǒmen)去年(qùnián)发展优质麦‘订单’1000多亩,统一(tǒngyī)提供种子和农资套餐(tàocān),保障(bǎozhàng)粮食稳产、高产。”陈洪宝说。今年他又向粮食加工延伸,投资建设了聊城鲁粮面粉坊,前不久刚刚实现投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带动效应持续增强,不断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截至目前,东昌府区拥有农民合作社1571个(gè)、家庭农场582个,全区小麦、玉米等(děng)粮食作物农业生产(shēngchǎn)托管(tuōguǎn)面积110万亩,其中多环节托管100万亩,托管服务面积占粮食生产比重达90%以上,服务小农户11.98万户(wànhù)。开展(kāizhǎn)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重点(zhòngdiǎn)发展多环节、全程化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 全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占粮食生产比重达到90%以上。
小麦丰收在望,5月15日,聊城市东昌府区辛王(xīnwáng)顺丰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伟正带领工人正改造、组装滴灌管回收机,使用了一个春季的滴灌管回收之后,便于小麦收割(shōugē)和玉米(yùmǐ)播种。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从2015年返乡流转土地(tǔdì)至今,流转土地面积达(dá)5000亩,托管农田5000亩,是名副其实的(de)“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聊城最美种粮大户”。“近几年随着(suízhe)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进度加快,我愿意为更多的种粮大户提供这些(zhèxiē)种植模式及经验,降低种植风险。”王伟说。
王伟一直外出不断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生产经验,结合本地的种植(zhòngzhí)环境来发明(fāmíng)了(le)(le)改进了农机具,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他将小麦从传统的宽幅播种模式改为超宽幅播种模式,实现(shíxiàn)了小麦无垄种植,大大的提高小麦的分蘖能力,提高了亩穗数,加大了千粒重,提高了抗倒伏能力、提高了产量(chǎnliàng)的同时也降低了种植风险;玉米从传统的等行距种植模式改为超宽窄(kuānzhǎi)行种植模式,同时也采用了种、肥、水、同播技术,实现了在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进行一播全苗,这种模式结合玉米品种及(jí)肥料(féiliào),种植密度由4000株(zhū)/亩增加到5500株/亩,合理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田间采光透气性也提高了。从而提高了产量,降低种植风险。
在王伟(wángwěi)的地头上,四情监测站大屏不断闪烁着土壤盐分、氮、磷等数据,其中智能虫情(chóngqíng)测报灯结合光诱捕、图像识别(túxiàngshíbié)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kě)自动识别种害虫种类,精准统计害虫的密度。近年来,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还着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技术,建成四情监测站5处(chù),实现土壤墒情、苗情、虫情、灾情实时预警。
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晓珍表示,东昌府区已成功创建“吨半粮(bànliáng)”产能示范区12.36万亩,计划集成资源建设(jiànshè) 14万亩高产引领区,重点开展良种培育、农机(nóngjī)更新、社会化(shèhuìhuà)服务体系搭建等工作。未来将深化与农业高校合作,积极(jījí)引导种业企业开展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jìshù),更新高端农机500台,建设 3个区域性社会化服务中心,全方位(quánfāngwèi)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众新闻记者 高田 通讯员(tōngxùnyuán) 王忠友 张振祥 )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